我在2020年八月中左右提供了前端工程師模擬面試,想以面試官的身分,做個簡單的心得分享。
動機
我在東京的美商當全端工程師(寫網頁的),已經 Work From Home 半年了。由於東京防疫在台灣人眼裡是個悲劇,所以基本上不太出門,與人的互動少之又少。另一方面,Work From Home 少了通勤、不用花時間打扮,每天多了兩個小時,想要好好運用這些時間。再者,我也想要知道我的自身經驗,可以給別人多少幫助。某天突然想到,我在台灣前公司還蠻常擔任面試官的,說不定可以提供模擬面試的練習。
事前準備
我寫了一個類似 PRD 的文件,釐清自己的動機、設計問卷、想題目,這些沒有花太多時間。問題是寫好之後遲遲不敢發出 XD 會很擔心自己做不好、或是被罵等等。但是某天看到 ptt 的 Soft_Job 版有一位 modelltw 大大也 po 了 mock interview 的練習,文章短短一兩天內就被推爆了,給了我一點信心,應該是不會被罵吧,於是就請朋友幫我在 ptt po 文。
參與人數
事先預估了一下,我的 target audience 是前端工程師而非軟體工程師,分母應該會少一點,加上我有請參與者先填寫表單、提供履歷,相對之下麻煩很多,所以我預估報名者應該只會有爆文的十分之一。結果最後一共是9人報名,跟預估值沒有偏差太多!
有一個有趣的發現是,分析數字職業病發作的我,使用 bit.ly 縮網址來貼我的問卷連結,它有提供簡易的 dashboard 可以看,沒想到文章 po 出的前兩天竟然各有 600 至 700 個點閱,最終一共有 1900 多個點閱!履歷集中在第一週收到,這個 conversion rate 還真低呢。
另外 dashboard 也能看前幾名的流量分布,主要是 Email, SMS, Direct 且來自臺灣的點擊,猜測就是 terminal client 來的。此外 google search 來的流量也有一些,我也嘗試搜尋了一下,許多複製 ptt 的農場站都迅速被 index 且佔據前十名了,SEO 真是重要呀。


過程
我把所有模擬面試排在周一至五,日本時間晚上 10 點 ~ 12 點之間,使用 Google Meet 跟大家聊天。由於重點是針對履歷和回答的內容做檢討,我就只使用一個問答題組,沒有白板題。我事先預想了很多可能性:被放鴿子、臨時改時間、被臭臉等等,但最後都沒有發生,過程也都談得很愉快,幾乎都聊到超時。由於報名者年資範圍很大(一到十年),就能夠知道各個階段的工程師的課題:對於轉職的不安感、技術的追求、如何在職涯上更進一步等等。也有一些人是對海外工作有興趣,我也盡我所能地分享我在日本工作的看法。
心得
煮湯時味噌要熄火之後慢慢攪拌加入;jpeg 照片壓縮率設定 75 人眼也看不出來;GitHub PR 可以設定成強制 Squash and Merge;日本租房預設房客可以住一輩子又不漲房租… 等等。有些知識或經驗,自己會覺得不值一提,一直要到跟人們交流之後(尤其是不在一度交友圈的人),才能夠體認到,自己覺得理所當然的東西,對其它人來說可能是未知的資訊。
所以,回到文章的開頭「我的自身經驗,對別人真的有幫助嗎?」,現在的我可以稍微有自信地說:有。
經過了這次 mock interview,也更多了解自己一點:我似乎是個喜歡幫助別人的人。如果發現對方也有心想交流(頻率有對到的話),我也會樂意分享更多。這算是我的意外收穫吧。
其實心裡是有想做下一輪的,但想先修改一下題目和問卷。如果有興趣的,也歡迎先讓我知道!
Take Away
在此有些一般性的建議,適用於所有工程師:
- 如果是用視訊或音訊面試,要事先測試自己的麥克風收音(跟朋友用 zoom 或任何軟體),因為連續幾場聽下來,有一些人的音訊特別「糊」,答案會聽不清楚,相當吃虧。
- 履歷不要超過兩頁。以我上次求職時有七年工作經驗來說,也可以塞在一頁以內。
- 履歷從重要、想強調的東西開始寫起。
- (看情況)回答 technical 問題也先直接講簡答、再開始解釋細節,而不是起承轉合。
- 面試官或求職者發出或收到會議邀請時,建議再跟對方確認一次時間。我用 Google calendar 發出的面試邀請是在日本時區,如果收件者用非 gmail 系統收信,好像不會自動轉換時區,我因此差點錯過跟其中一位參加者的練習。